1)取样部位和磨面方向的选择
取样部位必须与检验目的和要求相一致,使所切取的试样具有代表性。必要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中绘图说明取样部位、数量和磨面方向。例如,检验裂纹产生的原因时,应在裂纹部位取样,并且还应在远离裂纹处取样,以资比较;检验铸件时,应在垂直于模壁的横切面上取样,对于大铸件,还应从表面之中心的横截面上取3~5个试样,磨制横断面,由表及里逐个进行观察、比较;对于轧制材料,金相试样的切取,一般纵断面主要用于检验非金属夹杂物、晶粒的变形程度、钢材的带状组织以及通过热处理对带状组织的消除程度。而横断面则主要用于检验从表面到中心的金相组织变化情况、表层各种缺陷(如氧化、脱碳、过少、折叠等)、表面热处理结果(如表面淬火的淬硬层、化学热处理的渗碳层、渗氮层、碳氮共渗曾以及表面镀铬、镀铜层等)、非金属夹杂物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及晶粒度等。
一般说来,在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定时,应磨制纵横两个面;在观察铸件组织、表面缺陷以及测定渗层厚度、镀层厚度、晶粒度等均需磨制横断面;在进行破断(失效)综合分析时,往往需要切取几个试样,同时磨制纵横两个面进行观察分析。
2)取样方法
金相试样一般为Ф12×12mm的圆柱体或12×12×12mm立方体。若太小则操作不便,太大则磨制平面过大,增长了磨制时间且不易磨平。由于备件材料或零件的形状各异,也有用不规则外形的试样。非检验表面缺陷、渗层、镀层的试样,应将棱边倒圆,防止在磨制时划破砂纸和抛光织物,避免在抛光时试样被织物挂飞,造成事故。反之,检验表面的试样,严禁倒角并保证磨面平整。
切取试样时根据被检验材料的软硬程度可采取锯、车、刨、铣、线切割等不同方法。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国产Q-2型金相试样切割机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取样,都必须防止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组织变化或因受力而产生塑性变形。
3)试样的热处理
经取样而获得的金相试样,有的可直接进行磨制,有的尚需热处理后才能进行磨制,如检验钢的本质晶粒度,非金属夹杂物,碳化物不均匀度等项目的试样,需经热处理,其处理方法按相应标准规定执行。
① 本质晶粒度试样的热处理
钢的本质晶粒度表示钢材在加热、保温过程中晶粒长大的倾向。它是将钢在930±10℃加热并保温3~8h后,按奥氏体晶粒大小来衡量。由于钢种不同,热处理方法各异。
渗碳法 用于低碳钢。它是将试样置于渗碳介质中,加热至930±10℃加热至保温8h,得到不小于1mm的渗碳层,缓冷至600℃出炉空冷,形成沿晶界连续分布的网状渗碳体,表示出奥氏体晶粒的大小。在实验室中常用固体渗碳法渗碳。
网状铁素体法 常用于中碳钢。它是将试样加热至930±10℃加热至保温3h后,移入730±10℃的盐浴炉或空气炉中,等温10min后淬火,再经600℃左右回火。以期在晶界上形成铁素体网,晶粒内部为回火索氏体组织,从而可反映出奥氏体晶粒大小。
网状屈氏体法 常用于共析钢。它是将Ф5×40mm的试样加热至奥氏体状态后保温,再将其一端淬入水中。沿试样纵向剖面磨制,在金相显微镜下,能观察到过渡区的奥氏体晶界上有黑色的网状屈氏体,晶粒内部为马氏体组织。
网状渗碳体法 用于过共析钢。它是将含碳量大于0.9%钢的试样,经完全奥化后缓冷,使渗碳体沿晶界析出而形成网状。
氧化法 是将经磨制抛光后的试样,在无氧化条件下使其奥化,保温后使抛光面短时间氧化后再淬火,因晶界易氧化,若用15%盐酸溶液浸蚀,或经4%苦味酸酒精溶液浸蚀,就可显示出黑色晶界。氧化法有多种,如:木炭氧化法,真空氧化法,热浸氧化法等
直接浸蚀法 将切取的试样加热至奥化温度后淬火,再制备成金相试样,采用强烈浸蚀剂,使原奥氏体晶界浸蚀变黑,而基体组织仅受轻微浸蚀,在金相显微镜下显示出原奥氏体晶粒。此种方法设备简单,操作方便,但钢种不同,浸蚀剂的成分、温度与浸蚀时间各异,需经试验后选择最佳浸蚀参数。
② 非金属夹杂物试样的热处理
检验非金属夹杂物的试样,一般都经淬火处理,使其硬度增高便于磨制抛光。
③ 碳化物不均匀度试样的热处理
检验碳化物不均匀度的试样,须经淬火和高温回火,浸蚀后使基体呈黑色而碳化物呈白亮色,有利于鉴别。
3.1.2镶嵌
当金相检验的材料为丝、带、片、管等尺寸过小或形状不规则的试样时,由于不便于握持,可采用镶嵌的方法,得到尺寸适当,外形规则的试样。当检验试样的表层组织时,为防止在磨制中产生倒角,也可采用镶嵌。一般取样后用锉刀或砂轮将磨面修平,便可进行镶嵌。常用的镶嵌方法有机械夹持法,塑料镶嵌法和低熔点合金镶嵌法等。
1)机械夹持法
机械夹持法适用于表层检验的试样,不易产生倒角。夹具材料可用低碳钢、中碳钢,其硬度略高于试样,以免磨制时产生倒角。夹持器与试样间的垫片多采用铜、铝等薄片(0.50~0.80mm),垫片的电极电位应高于试样,在浸蚀时才能不被浸湿。
2)塑料镶嵌法
塑料镶嵌法常用的有以下两种:一种是利用环氧树脂等物质在室温进行镶嵌;另一种是在专用的镶嵌机上进行镶嵌。
环氧树脂镶嵌 主要材料为环氧树脂加固化剂等组成,即:环氧树脂+固化剂=聚合+热。固化剂主要是胺类化合物,其用量适当,用量过多树脂变脆,因放热反应会使镶样温度升高;反之,则不能充分固化。故一般固化剂的量占总量的10%。常用以下两种配方:
①环氧树脂(6101*)0.100Kg+乙二胺(固化剂)0.008kg+氧化铝(耐磨填料150~300目)适量;
②环氧树脂(6101*)0.100kg+乙二胺(固化剂)0.020kg+氧化铝(耐磨填料150~300目)适量。
加入耐磨填料是为了提高其硬度,可用氧化铝、碳化硅以及铸铁屑、石灰、水泥粉等。镶嵌时。首先将欲镶嵌的试样磨面磨平,置于光滑平板上,外部套以适当大小的套管。然后按配方顺序准确称量,搅拌均匀成糊状后浇注,凝固后即成。
镶嵌机镶嵌 这是在专用的金相试样镶嵌机上进行的。镶嵌机主要由加热、加压和压模装置三部分组成。所用塑料有热固性和热塑性两大类。热固性塑料如胶木粉(电木粉),它是酚醛树脂,不透明,有多种颜色,镶嵌金相试样多用黑色或棕色。这种塑料质地较硬,但抗酸碱浸蚀能力差。镶嵌时在压模内加热至130~150℃,同时加压到17.0~21.0Mpa(170~210kg/mm²),保温10min左右,然后冷却至70℃脱模即成。
热塑性塑料的种类较多,常用的有聚氯乙烯,它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,与有机玻璃类似,质地较软,但但抗酸碱浸蚀能力较强。镶嵌操作同上,但加热温度为140~170℃,压力为17.0~25Mpa。热塑性塑料在成型过程中无化学变化,如再次加热又能变软,故可回收再利用。利用这一特点,可获得线材、薄片材料垂直切面的金相磨面。其方法是利用热塑性塑料预压成型,再纵向锯开,最后镶嵌成型。
对用电解抛光试样的镶嵌,可以加入银、铜等金属填料,使之具有导电性。也可从镶料反面到试样钻孔,插入导体使之导电。塑料镶嵌时还可以加入耐磨填料,如氧化铝、碳化硅等增加硬度及耐磨性,防止试样在磨制过程中产生倒角。
塑料镶嵌的温度、压力及保温时间应视所用塑料种类而定。对于具有淬火组织的试样不宜采用,因加热时可能引起组织改变;对于性软的金属及合金,如铅、锡、轴承合金等,因加压易引起塑性变形,也不宜采用。
3)低熔点合金镶嵌
低熔点合金镶嵌的优点是合金熔点低,对试样的组织影响较小,可预先配置好合金,待镶嵌时熔化浇注即可。
制备三个以上金相试样时,容易发生混乱,需在试样磨面的侧面或背面编号,编号时应力求简单,能与其它试样相区别即可。
试样在标号后应装入试样袋,试样袋应记录试样名称、材料、工艺、送检单位、检验目的、编号以及检验结果等项目。当试样无法编号时,则可在试样袋上按其形状特征勾画简图,以示区别。